close
寶寶的聰明吃魚法
育兒生活 4月號 NO.263
吃魚有其必要性
或許你也曾經感到納悶,相較於雞、豬、牛…等禽畜類,魚的肉少、刺多、又有魚腥味,就連泰國猴島上的猴子,也是因為沒有其他東西可以吃,才會潛進海水裡捉魚,豐衣足食的現代人,非得要吃這麼「難搞」的肉,給自己找麻煩嗎?
如果你真的是這麼想的,那就要注意了,因為父母的飲食習慣和對食物所抱持的態度,絕對會影響下一代!當然,你得先聽聽專家告訴你,魚肉究竟有什麼特別之處!
魚肉含有成長所需營養
天主教新店耕莘醫院營養師孫穎潔表示,魚肉含有豐富蛋白質、胺基酸、魚油(DHA及EPA)、維生素B群、維生素A、D、E與銅、碘、鎂、鐵、鉀、磷等微量礦物質,對於快速發育的幼兒而言,具有以下幾個功能:
1.促進生長發育
蛋白質有助人體建造、修補組織;維生素A、D、E則有助於寶寶視力、牙齒、骨頭、皮膚黏膜的生成與發育;鉀離子可維持人體內鈉與鉀的平衡,使身體正常運作。
此外,食用體型小、骨頭細軟,可整條連骨一起吃下肚的魚類,如吻仔魚、小魚乾…等,還可同時攝取到豐富的鈣質,有助於骨骼發展。
2.增強記憶力/反應力/學習力
寶寶的大腦發展速度十分迅速,據研究顯示,寶寶在4歲時腦部重量已達成人的80%,7歲時則完全發育成熟,因此,學齡前可說是孩子大腦發育的關鍵時期!
在魚油中含有豐富的DHA及EPA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可使腦神經細胞間的訊息傳達順暢,提高腦細胞活力,並可刺激腦神經細胞纖維的延伸,幫助寶寶在記憶力、反應力與學習力上的發展更好,是嬰幼兒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營養素。
3.維護視力健康
DHA可強化視網膜上的感光細胞對光的反應,並可維持大腦皮質的視覺刺激與反應敏感度,具有維護視力的功能;此外,魚肉中的牛磺酸則可抑制膽固醇合成、恢復疲勞,使寶寶的視力變得更好。
4.減輕過敏與發炎症狀
DHA與EPA具有抑制過敏反應的效果,可減輕寶寶的過敏症狀,如:異位性皮膚炎…等,此外,亦可改善體內的發炎情況。
5.改善免疫系統
DHA與EPA能夠增強寶寶身體的免疫抵抗能力,使其不容易因病毒或細菌攻擊而生病,有益寶寶的健康。
魚肉不能被禽畜肉取代!
如果寶寶不愛吃魚,或是媽咪覺得處理魚肉太麻煩,可以只讓寶寶攝取其他肉類嗎?答案是不行的!
孫穎潔營養師指出,魚肉相對於其他肉類的好處,除了其蛋白質的肌纖維構造較短,結締組織比例較少,因而肉質較為細軟,寶寶容易入口之外,更重要的是,先前所提到的重要營養素DHA及EPA均存在於魚油(魚的脂肪)之中,一般禽畜肉則幾乎沒有。
此外,魚肉相較於禽畜肉,所含的脂肪比例較低,蛋白質比例也高,熱量較低,適當食用魚肉,可防止寶寶因攝取過多脂肪而過胖。
聰明吃魚有方法!
7〜8個月大可開始嘗試
寶寶多大可以開始吃魚?雖然有些長輩會在寶寶剛開始添加副食品(4〜6個月)時,就讓寶寶嘗試,但若是寶寶有過敏體質,或是有家族過敏史,擔心其腸胃會對魚肉過敏或不適應,則可按照婦幼綜合醫院所編印的《嬰兒副食品手冊》建議,待寶寶7〜8個月大再攝取也無妨,如果還是會過敏,則可延後至1歲以後再行嘗試。
至於該吃多少量?孫穎潔營養師表示,剛開始每次給寶寶1湯匙,每天1〜3次,慢慢的增加為每次2湯匙,每天1〜6次。
如果太晚開始吃魚,會不會有礙寶寶發展?
如果寶寶因為過敏的問題而延後至1歲以後才開始吃魚,許多媽咪往往會擔心寶寶缺乏DHA與EPA,有礙大腦發育。孫穎潔營養師建議,由於食用副食品期間,寶寶仍在喝奶,餵母乳的媽咪可藉由自身多吃魚的方式,來增加母乳中DHA及EPA的含量,喝配方奶的寶寶,若爸爸媽媽擔心寶寶DHA及EPA不足,則可為他選購添加DHA及EPA成份的配方奶粉,來彌補無法吃魚的營養不足!
寶寶不吃魚常見原因
孫穎潔營養師認為,寶寶之所以不愛吃魚,通常不外乎「害怕被魚刺刺到」與「討厭魚腥味」兩大原因,以下教媽咪們如何見招拆招!
害怕魚刺的寶寶
.製作魚泥:
1. 將魚去頭去尾取中段;
2. 去皮及中央骨、細刺;
3. 用刀把魚肉剁得極碎,至攤開摸不到魚刺、顆粒,或直接以果汁機攪打均勻即完成;
4. 亦可隨孩子的喜好加入蔬菜泥、地瓜泥或馬鈴薯泥攪拌均勻,使口感更加豐富。
.製作魚丸:
1. 將上述魚泥加入適量蛋白、微量鹽巴調勻;
2. 燒一鍋開水,將1擠成丸子下鍋煮熟即可。
.製作魚鬆:
1. 將魚去頭去尾,去掉內臟,分割為適當大小;
2. 以少量鹽巴塗抹於表面進行鹽漬(使魚脫水,熟後肉也較易與皮、骨分離);
3. 將2蒸煮至熟透,放冷,去除皮、骨;
4. 將3放入乾淨紗布中,擠出、瀝掉水分;
5. 最後放入鍋中翻炒,使其水分蒸發,逐漸變成鬆散的絮狀極可。
營養師小叮嚀:
市售的魚丸、魚鬆可能含有過量調味料,甚至添加防腐劑、氟化物等化學成分,建議媽咪可以自己動手為寶寶製作,以免增加寶寶肝、腎的負擔。
.直接購買生魚片
孫穎潔營養師建議,如果爸比媽咪真的太忙,沒有時間仔細的幫寶寶挑魚刺,亦可直接購買新鮮的生魚片回家煮湯或清蒸,非常適合寶寶食用喔!
討厭魚腥味的寶寶
.選擇新鮮的魚
孫穎潔營養師表示,新鮮的魚,比較不容易有魚腥味,以下幾個判斷標準供媽咪們參考:
□ 魚體飽滿、有彈性,若輕按即凹陷,代表較不新鮮
□ 眼珠明亮清澈、黑白分明不混濁
□ 魚鰓為鮮紅色者較新鮮,粉紅或泛白則不新鮮
□ 表皮魚鱗完整,沒有脫落
□ 聞味道,不新鮮的魚會有很重的臭味
.適當的清潔、處理
購買新鮮魚貨時,商家通常會先幫忙做簡單的宰殺,但回家後媽咪一定要自行徹底清除魚鱗、魚鰓及腹部殘餘物,若未清除乾淨就放入冰箱或直接料理,腥味也會比較重。
.去除魚腥味的保存方式
將魚買回家、清理乾淨之後,取適量鹽塗抹於魚身各部位,因鹽有排除水份的效果,可釋出血水及腥味,再塗抹微量白醋或檸檬,最後以微量米酒塗抹於魚身,除了可抑制腥味,亦可減緩肉質變質的速度,接著即可放入冰箱冷凍,待烹煮前再取出以清水沖洗乾淨即可料理。
寶寶吃魚小叮嚀
□絕對要煮熟!
食用未熟的魚肉容易感染寄生蟲病,魚類中尤其以淡水魚最容易含有寄生蟲。
□細心的把魚刺剃除乾淨
當寶寶初次接觸魚肉時,最好挑刺少的魚先嘗試,並仔細為寶寶將魚刺剃除乾淨,否則寶寶一旦被刺到了,就會心生恐懼,不容易再乖乖吃魚。
□吃當季的魚
當季的魚不但較為新鮮(現捕,不冷凍)、肥美,價格也相對便宜。
□魚皮、內臟、脂肪、魚卵少吃
這些部位較易堆積重金屬,如戴奧辛、汞、銅、鋅、鉛…等,會在人體中累積,造成後遺症。
□喝魚湯也要吃魚肉
許多人的觀念會誤以為魚湯的精華都在湯之中,再加上餵孩子吃魚肉比喝湯難上許多,因此往往認為給寶寶喝魚湯就足夠了,孫穎潔營養師指出,魚湯的營養還是在魚肉中比較吃得到,許多脂溶性的營養素及蛋白質本身都不溶於水,因此,喝魚湯也要吃魚肉才是最正確的食用方式。
寶寶適合吃什麼魚?
推薦魚種v.s.料理技巧
.吻仔魚:洗淨後要完全瀝乾,由於本身帶有鹹味,烹調時必須減少鹽的用量。
.鱈魚:肉質鮮嫩,但刺較硬,需仔細將魚刺剔除。
.鯛魚:煮熟後切碎拌入稀飯中給寶寶食用。
.鮭魚:肉質較粗,建議先搗成泥後再給寶寶食用。
.紅目鰱:注意將魚刺剃除乾淨。
不適合寶寶吃的魚
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曾針對即將懷孕的婦女、孕婦、哺乳媽媽及幼兒提出警告,避免食用下列4種含汞量超過1ppm的高重金屬含量魚類,以避免腎、腦…等慢性傷害,並造成畸胎、不孕或幼童的生長遲緩,這些魚包括:
.鯊魚、旗魚、鯖魚、馬頭魚
海水魚好?淡水魚佳?
該讓寶寶吃海水魚還是淡水魚,一直是個頗為爭議的話題,以下針對其優缺點為媽咪們解析!
魚種 優缺點 | 海水魚 | 淡水魚 |
優點 | .魚刺粗且少 .魚油(DHA、EPA)含量高 | .重金屬含量較少(但也不全然沒有,河川、地下水同樣有汙染) .脂肪少,精緻蛋白質含量較高 |
缺點 | .壽命長,重金屬累積量高 .油脂高,部分幼兒可能消化不良 | .刺多且細,處理麻煩 .DHA及EPA含量低 |
由於重金屬含量無法靠肉眼及簡單的方式自行判斷,食用後對幼兒的危害亦影響深遠,嚴重時可能造成孩子生長遲緩,甚至中毒死亡,因此,讓媽咪們不得不對過去老一輩所推崇的深海大魚產生深深的戒心。
然而,最傷腦筋的是,具有促進大腦發展、提升免疫力及視力功能的DHA及EPA(魚油)又偏偏大量存在於這些脂肪較厚的深海大魚中,而脂肪又是最容易囤積重金屬的所在。真是教人為難呀!
孫穎潔營養師表示,其實,不只深海大魚存有重金屬的問題,淡水魚由於河川、地下水的汙染,同樣也可能含有重金屬,只是因為生命週期較短,體內累積量也較低;而深海大魚體內所含的魚油(DHA、EPA),淡水魚中同樣也有,只是含量不高,因此,兩者可以說各有利弊。那麼,媽咪們該如何抉擇呢?孫穎潔營養師建議,遵循以下原則,就能在兼顧寶寶營養的情況下,將可能的風險降到最低!
□ 選擇海水魚中,壽命較短、體型較小的魚種食用,如秋刀魚、鯷魚等。
□ 每個月只讓寶寶吃1〜2次深海大魚,吃的時候避開魚頭、魚眼、內臟、魚卵及可見脂肪。
□ 避免長期食用同一種魚類,如:偏好旗魚鬆,盡量每一種魚都吃,分攤風險。
□ 避免長期向同一魚飯購買漁產品。
□ 吃淡水魚時,耐心、仔細的為孩子去除魚刺。
孫穎潔
現職:新店天主教耕莘醫院營養師
學歷:中山醫學院營養系畢業
經歷:華梵大學營養師
出處。(嬰兒與母親雜誌:www.mababy.com)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