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沒有跟奶奶說我已經離職了
所以我依舊老時間出門
和桓奇約一點在火車站見面
見了面桓奇還沒吃午餐
所以我帶他去火車站附近吃大腸圈和肉圓
今天我們計畫去故宮看大英博物館的展覽
到了捷運士林站等公車,公車一來一大票的人上車
==
不妙
看來大家的目的地都很像
今天非假日又下雨
這些人跟我們一樣不用上班嗎?
果然...故宮站下了一大半的人
大英博物館250年收藏展
展期:2007年2月4日至5月27日
陳列室:圖書文獻大樓1樓特展室
門票:250元
我因為有台新的卡所以打八折變成200元
這次的展覽共分十三單元,包括:
- 晨曦乍現:人類文明的曙光
- 交融轉化:美索不達米亞的多元文化
- 追求永恆:古埃及文化的藝術精神
- 眾神國度:古希臘的藝術與文明
- 廣被四鄰:羅馬帝國的藝術成就
- 地域風韻:早期歐洲的藝術風格
- 基督世界:中世紀的歐洲
- 古典再生:文藝復興與近世歐洲
- 寧靜深邃:南亞與東亞文化
- 光彩瑰麗:伊斯蘭世界
- 神祕靈感:非洲文明的啟示
- 藍色文明:大洋洲諸島的文化鏈
- 遼闊多元:解讀美洲文明
共二百七十一件
---------------------------------------------
西元前2600-2400年 蘇美時期
南伊拉克 烏爾遺址
青金石 貝殼 紅石灰岩 黃金
高122公分 寬94公分
英國考古學家倫納德伍萊(Leonard Woolley 1880-1960)在蘇美時期的城市烏爾(Ur現今伊拉克波斯灣附近)的皇家陵園裡發現好幾件竪琴。這件展品是他在普阿比王后(Queen Pu-abi)陵墓中發掘的物品之一。竪琴靠著墓壁,琴旁有十位身佩華麗珠寶的女性屍體,推測她們應該是獻祭的犧牲品。陵墓中還有無數珠寶和各種金屬器皿,一位女性屍體躺在竪琴的右邊,根據伍萊的記錄,她手骨所放位置正是琴弦的部分。
竪琴的木質部份已經腐朽,但伍萊將熟石膏灌入木頭腐朽後形成的空隙,得以把竪琴的裝飾保護下來。竪琴前面的鑲嵌板是由青金石、貝殼、紅石灰岩製成,原來是以瀝青粘合。共鳴箱前端裝飾的金質公牛頭已經被壓碎,必須進行修補;然而儘管是經過復原修補,牛頭上的鬍鬚、頭髮、眼睛還是原來的青金石。
陪葬物...看起來的感覺真的很讚,自從會小提琴後對玄樂器小小的迷戀,超想把他的玄調好,試著撥弄看看喔...
北伊拉克 尼尼微城遺址
條紋大理岩
高16.5公分 寬30公分
這塊小型條紋大理岩板,是一組表現皇家狩獵活動牆壁裝飾的一部分,長期以來被認為是一件傑作,亞述藝術家觀察和描繪動物方面的技巧與功力在這件作品中一覽無遺。獅子被國王的箭射中,血從它的嘴裡流出來,臉上血管噴張。以現代觀點來看,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是藝術家同情垂死的動物;然而,在當時,獅子被視為威脅城市文明的象徵;因此,當時的觀眾看到這一場面可能會笑,而非哭泣。
在美索不達米亞,皇家狩獵獅子具有悠久的傳統,相似的場景在紀元前四千年的晚期就能見到;這種王權與獅子之間的聯繫可能傳到西歐,結果就是西元十二、十三世紀十字軍東征時,獅子開始出現在皇室的臂章裝飾上。
這是電視廣告中一直在介紹的,兩千多年前的東西盡可刻的如此精細,讓人不佩服都不行...
侍神雕像
西元前811-783年 新亞述帝國時期
北伊拉克 尼姆魯德
石灰岩
高182.8公分
這是一對守護侍神中的一尊,原本豎立在亞述(Assyrian)首都卡拉(Kalhu現名尼姆魯德Nimrud 位於伊拉克北部)書寫之神納布(Nabu)神廟的門前。這尊身上刻有楔形文字的神像,是由亞大德尼拉三世(Adanirari III 811-780B.C)與他的母后塞姆拉瑪(Sammuramat)獻給納布神的。侍神身上雕刻的楔形文字的結語,是要求閱讀者不得信仰其他神。
這尊雕像在1854年被當時大英博物館駐尼姆路德代表霍姆茲德拉薩姆(Hormuzd Rassam 1826-1910)發掘。他發掘了兩對,其中一對持盆狀物且無楔形文字的雕像並沒有流傳下來。
182.8cm的雕像,手的紋路,手下方的刻紋都極為精細,在眼前極為莊嚴
(這一次去看的重點區)
西元前305-30年 托勒密王朝
上埃及 艾赫米姆
木
長176公分
這件內棺,是古埃及上層社會男性木乃伊的典型範例,臉部的金箔和染成藍色的假髮,象徵著死者在來世仍具有的神性。文字記載,眾神們都應該有黃金血肉和青金石的頭髮,死者經過編織的卷曲假鬚,也表明他身踞社會高層的崇高地位。支撐棺腳的矩形基座說明棺木的雕刻品質,同時也暗示埃及墓葬中的「開口儀式(Opening of the Mouth)」,古埃及人相信藉由這種儀式,豎立於墳墓入口處的木乃伊可以再度復活。死者大型護身符項圈下的文字和圖形,均與保護死者後世生活有關。胸部上方繪著伸展翅膀作保護狀的天空女神努特(Nut),翅膀的左右兩側是「荷魯斯之眼(wedjat-eyes)」。
天空女神努特下層的長條構圖,表示木乃伊是放在一座架子上,架子下有四個臟器罐(canopics),側面繪有伊西斯(Isis)和奈夫蒂斯(Nephthys)悲傷的形象。內棺蓋版的下半部,有幾列垂直的象形文字,宣告死者受到努特女神的保護,圖像中的神祇還配備刀子,足以對付任何威脅他的敵人。蓋板的下端腳上是兩位豺頭人身的亡靈之神阿努比斯(Anubis)的形象,他扮演著將死者製成木乃伊,並保護死者的角色。這些圖形都旋轉180度,以使死者的靈魂能夠通過繪在棺蓋面具上的眼睛看到它們。
一樣兩千多年前的古物,雕刻的神奇自不在話下,他的用色鮮豔更是讓我絕得不可思議...
約西元前945年 第二十二王朝早期
埃及 底比斯遺址
木
高162公分
這件精心繪製的木乃伊蓋板下,躺著一位上層社會的女性木乃伊。在第二十一和第二十二王朝早期,這種經過雕刻和繪畫的蓋板,取代了早期放在木乃伊頭部的面具。蓋板主人的姓名己不可考,但從雕飾風格可以確定其年代和出自底比斯(Thebes)。死者身披一件大花卉圖案的披肩,露出她張開的雙手,披肩下是一組與來世有關的神明繁複構圖,其中包括太陽圓盤和老鷹、伸展翅膀的天空女神努特(Nut)、人頭鳥身的靈魂鳥,和奧斯烈斯(Osiris)的象徵。
1889年大英博物館就獲得了這塊蓋板,即便不考慮它的歷史重要性和藝術價值,這塊木乃伊蓋板早已成為該館最著名藏品之一。它有一則備受關注的現代傳說,源自一種普遍的觀念:直接或間接打擾古埃及墓葬者將招致「詛咒」。儘管木乃伊蓋板最初的主人已無法確認(也不在大英博物館裡),但這件蓋板有個容易令人生畏的名稱─「不幸的木乃伊」。通過口耳、媒體甚至網路,它的故事被添油加醋地傳播。十九世紀時四位英國旅行者,自埃及帶回這件木乃伊蓋板後,據說不是猝死就是受傷,同樣的不幸也降臨到其他人身上。據說這件蓋板早期拍攝的一張照片,照片中雕繪的臉居然驚悚地變成「栩栩如生惡毒至極的埃及婦人容貌」。與這件蓋板有關最怪異故事是:它被賣給了一位美國收藏家,並於1912年裝上鐵達尼號(Titanic)運往美國,因而導致這艘船撞到冰山沉沒。儘管缺乏這塊木乃伊蓋板具有超自然力的證據,但關於它的神話仍不斷流傳。
推測製造於挪威,發現於蘇格蘭外赫布里底群島、路易斯島
海象牙
國王:高10公分 寬5.2公分 厚3.6公分
主教:高8.8公分 寬3.9公分 厚2.9公分
騎士:高9.9公分 寬3.1公分 厚5.3公分
國王、主教和騎士這三枚棋子,是一套九十三枚西洋棋戲中的三枚,其中八十二枚收藏在大英博物館,另外十一枚則藏在愛丁堡蘇格蘭國家博物館。這套西洋棋至今仍是世上保存完善且最具規模的十二世紀休閒娛樂品,其他類似的藏品幾已不多見。這套西洋棋於1831年4月11日被蘇格蘭古物收藏者協會展示出來,但其發現時間則在更早,地點是在蘇格蘭路易斯島上的烏伊格(Uig)附近。它們被發現的具體情況已不可考,據說是在一個沙丘上的乾燥小石室裡被發掘。棋子是以海象牙精心雕刻而成。國王和主教皆坐於寶座上,棋的背面裝飾有複雜的圖案。每枚棋子的裝飾圖案皆大異其趣而各有不同,包括各種樹葉的葉紋、交錯的幾何圖案,具有建築風格的裝飾及簡單的雕刻線條等等。國王的鬍鬚很濃密,長髮編成髮辮,他坐在寶座上,雙手握著寶劍橫放於膝上,一付隨時準備行動的模樣。主教舉著權杖,做出親吻杖頭的敬虔狀。相較於其他西洋棋,主教角色是後來才被加入棋戲中,顯示教會勢力後來居上,崛起於當時的統治階層,地位日益重要。騎士則是騎在已全面武裝的小型馬匹上。儘管在這些棋子的臉部設計並無個別特定的個性變化,但從每個棋子服飾上的細微變化,髮型以及姿態上仍然充分反映出不同角色的特徵以及個別魅力。
對於這些棋子的產地,現今已很難確定。但與一些發現於瑞典、挪威的棋子相比較,且與特隆赫姆(Trondheim 挪威第三大城市和歷史港口)的建築、雕刻風格極類似的特徵來推測,這些棋子顯然與挪威有著某種關聯。與這套西洋棋同時被發現的,還有一件漂亮的皮帶扣和一些用於計算遊戲得點所用的小物件等,因此這些東西被判斷極可能同屬一位旅行於挪威與愛爾蘭之間的商人,他於輸送商品途中所遺失的。
又是一個因為電影(哈利波特)而更是聲名大噪的古物,雕刻精細,的確漂亮...
西元二至三世紀 貴霜時期
巴基斯坦 古犍陀羅 塔克依巴依佛教寺院遺址
灰色片岩
高92公分;含框架 高103公分 寬32公分 厚22.5公分
許多文物沒有照片,感想上差了點....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tw.yimg.com/i/tw/blog/smiley/17.gif)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tw.yimg.com/i/tw/blog/smiley/17.gif)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tw.yimg.com/i/tw/blog/smiley/7.gif)